隨著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,無功補償裝置的技術性能得以不斷完善,原裝置存在的問題基本上得到解決。客觀上說,自動化功能已健全,甚至可達到智能化的要求,不會在運行中給工作人員帶來操作上的麻煩。對可靠性問題,裝置本身也有大幅度提高,如電容器制作工藝的改善、投切開關的技術更新等。
在這段時間內無功損失補償只能是逐步到位。如果將延時時間整定的很短,或沒有設定延時時間,就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。當控制器監測到cosΦ<0.95,迅速將電容器組逐一投入,而在投入期間,此時電網可能已是容性負載即過補償了,控制器則控制電容器組逐一切除,周而復始,形成震蕩,導致系統崩潰。是否能形成振蕩與負載的性質有密切關系,所以說這個參數需要根據現場情況整定,要在保證系統安全的情況下,再考慮補償效果。
這種功率在電網中會造成電壓降落(感性電抗時)或電壓升高(容性電抗時)和焦耳(電阻發熱)損失,卻不能做出有效的功。因而需要對無功功率進行補償。合理配置無功補償(包括在什么地點、用多大容量和采用何種型式)是電力系統規劃和設計工作中一項重要內容。在運行中,合理使用無功補償容量,控制無功功率的流動是電力系統調度的主要工作之一。